台湾印象之中台禅寺(二)

       由于停车场紧邻中台山博物馆一侧,参观者并不是经中台禅寺大门进入,而大多数人如果不想在大门留影的话,是宁愿留在佛堂参拜或者观赏寺院内种植的奇花异草的,因此,当我站在中台禅寺大门前的时候,竟然感觉到一丝冷清。

       中台禅寺的大门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:红漆、铜钉、门环、木栓,而是由四根立柱支撑的屋宇式大门(这个我不专业,不知道说的对不对)。大门很高很宽,以至于离得远远才能完整地进入到镜头当中。说实话,中台禅寺的大门似乎缺少了我们见惯的古韵与厚重,但其气势宏伟大气,门脊镶嵌的金色瓦片在阳光下散发出烁烁光芒,犹如佛光普照,让人不由得仰望拜服,心生敬畏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从大门进入寺院,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块照壁墙,上书“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”。乍一看,我还以为是孔圣人盘坐在蒲团上给弟子们上课呢,怎么这个中台四箴行,不是佛经偈语,反而颇似儒家训教?

       初见愕然,思之则释然了。想我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,尤其其容纳性非常之强悍,古人的智慧觉悟更远非今人能比。佛教(佛陀的教导)与儒、道亦有相通之处,因此,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,尤其禅宗,经过历朝历代的以儒、道为主要代表的文化融汇和贯通,儒释道三种思想在相互交流中彼此渗透和吸收,形成真正属于我们中国的佛教文化。我觉得,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很多方面角度不同本质相同殊途同归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中台禅寺曾经获得2002年台湾建筑奖以及2003年国际灯光设计卓越奖,其建筑风格自有其独到之处,既有外在的高阔宏伟又注重内在的细致精巧。比如由中台禅寺正门进入的首殿--四大天王殿,这四个身披甲胄各据一方的天王像,实乃支撑大殿的四根一百余吨重的花岗岩石柱雕刻而成。你看他们手拿法器,神态庄重,寓意“风调雨顺”,守护佛法,保佑国泰民安。

        每一尊天王除了自己的头像以外还同时拥有其他三个天王的头像,每一个头像都怒目而视,威风凛凛,展示了非同一般的神力。大殿内四个天王十六双眼睛,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,都一定有一双锐利得似乎可以看穿你内心的眼睛盯着你,让人不寒而栗,不敢心存妄念。如果站在大殿中央,那么四大天王会同时金刚怒目注视,告诫众生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四大天王殿将建筑与佛法巧妙结合浑然一体,每一位参观者都会被这里居高临下肃穆威严的气势所震慑。 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一进四大天王殿殿门,便可看到供奉在中央的笑呵呵的弥勒佛,见者无不心生欢喜。弥勒佛就是我们熟知的布袋和尚,《西游记》里专门有一个故事讲述他乾坤袋的威力。现在很多寺院都供奉弥勒佛,他被尊为未来佛,将会在未来入世普度众生解救疾苦。弥勒佛一手拿着金书一手拿着如意,袒腹笑颜,高高隆起的大肚子不知道装了多少古今人间的烦恼忧愁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们常见的布袋和尚一般是将布袋拿在手里或者背在肩上,这里却是光着大脚丫将圆滚滚的布袋踩在脚下,寓意“放下布袋,何等自在”。布袋和尚喜笑颜开地教化我们,丢弃烦恼吧,你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自在。相对于四大天王的怒目而视,众生一定更喜欢弥勒佛的开心笑容吧!

       众生多烦恼,多是庸人自扰,舍不得放不下,佛曰“贪、嗔、痴”。既中三毒,唯有放下,无欲无求,心净自安。我想,要做到无欲无求真是很难的,在世为人,总会有些哪怕最简单的愿望,没有私心不可能也不现实,就算是无私给予,也要挣得给予的资本不是?生活,还要努力,心态,还要积极。金钱,在真正的价值面前渺小得犹如一粒微尘;生命,在时间的长河中更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。我们普通人六根不净,又不能明晰通透,那么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。若有机缘,该得的总会得的。

 
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弥勒佛背面,是韦陀菩萨。韦陀菩萨乃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,四大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。他的职责是护持佛法,镇妖伏魔。因此,一身武将的打扮,器宇轩昂,手持金刚宝杵,背后是烈焰冉冉,见有僧众受到邪魔的迷惑,便加以降伏,使之安修炼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四大天王殿,除了供奉的弥勒佛,四大天王石像,在大殿的四周还供奉了好多尊者像。这些尊者姿态各异,手持不同的法器,神情自然安详,呈现出大智大慧的平和心境。站在他们面前,众生应收起纷乱繁杂之心,谦卑而虔诚地感应佛法的无边包容。

        注释:本人非佛教徒,对佛法知之甚浅,对中国之精深文化亦未窥门径,略略写了几句观感,深恐贻笑大方,有不对的地方,望谅,并予以指正。谢谢!

 

 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漂亮巫婆 | Powered by LOFTER